監獄學第一份:監禁與受刑人


監獄學自編一號:監禁與受刑人
()監禁對受刑人、公權力拘禁、矯正教育手段之一、改善性格的作用(希望藉由監禁改變其性格)。與看守所的「羈押」不同,羈押只有「防逃或保全證據」的作用,無法「改變性格」。
()監禁對受刑人的影響帶給受刑人五大痛苦(痛苦監獄化+家庭生活+社會身分),思被行受漠寫上去。加上監禁空間擁擠不堪、監禁內容缺少變化,充斥孤獨、寂寞、枯燥感。此外,監獄以強大戒護力,嚴密監視受刑人,使他們生活更加呆板。
()監禁帶給受刑人的問題:九字口訣→痛苦監獄化+家庭生活+社會身分
  1.痛苦性:學者楊士隆根據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學者史金氏(Sykes),認為受刑人受監禁時有五大痛苦:108年第一題
   (1)自由的剝奪在社會上行動之自由被剝奪 + 在監內自由行動之範圍亦將受限制
   (2)物質與服務之剝奪我國監獄行刑法規定,對於受刑人之給養,應斟酌保健上之必要,給予飲食、物品,並供用衣被及其他必須器具。對於受刑人之衣服顏色、式樣由法務部矯正署統一規定,凡此皆為物質與服務之剝奪。
   (3)異性關係之剝奪受刑人在監內,除「返家探視」和「與眷同住」外,無法舒緩與異性隔離之痛苦。
   (4)自主性之喪失監獄管理具強制力,受刑人須遵守監規、服從管教,而趨被動。
   (5)安全感的剝奪監內面對其他具攻擊性之受刑人或幫派份子,對大多數受刑人造成安全之威脅。
  2.監獄化之影響:思想陷於停滯、依賴性與被動、缺乏自信、容易受暗示、脫逃意圖消失、反抗性減少、順從增強等。提到監獄化人格→你該想到「思被行受漠
  3.對家庭婚姻之衝擊:受刑人入監後,面臨家庭與婚姻之衝擊,尤其是長期刑之受刑人,在家庭的經濟上可能面臨困境;不穩定的婚姻,亦將因服刑而破裂。
  4.生活適應之問題:在監內生活與家庭中生活差異甚大,監內生活是幾近於「公的領域」,鮮少有個人空間。受刑人在監內不能以自我為中心,須以監所管理員、受刑人群體為主,這是初入監者,適應上的問題。
  5.社會關係中斷:入監後,社會關係為之中斷,生活資訊亦限於監獄所提供的部分。而初入監者,除非特別理由,否則「每星期僅130分鐘」之接見(與外界接觸)
6.身分的貶抑:受刑人入監後,不論其在外身分如何,一律穿統一格式的囚衣,生活必需品亦受限制。凡此,皆有身分上貶抑之作用。
()受刑人在監內生活,面臨監禁的壓力,他們是怎麼適應?扮演成什麼角色,來適應監禁生活:
歐文(John Irwin)之分類(1970)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口訣:過常潔疏
過客型(打混型)(Doing Time)
認為服刑對個人只是生命中短暫的時光,因此,他一如短暫過客般,只尋求一時的好過。生活上,盡量避免麻煩,多享受一些奢侈品,與人建立良好關係,祈求盡速離開監獄。
常客型(以監為家型)(Jailing)
因在自由社會毫無地位,但在監內因習於監規,且熟識管教人員等,所以頗吃得開,他們常汲汲於監內取得一席之地,謀得好職位或擁有權力。
潔身自愛型(自我改善型)(Cleaning)
能利用監內的時間,尋求自我改善、自我進修,並盡量與偏差團體保持距離。

疏離解組型(Disorganized Criminals)
指無法發展成上述三種類型的受刑人,可能因智力低下、精神疾病、身體障礙而無法適應監內生活,是被其他人玩弄的人渣(Human Putty),常有情緒失調、自殺、違規、暴行等不適應行為。
想想你在台北監獄看到什麼樣的人?
Goffman之分類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這樣記憶→不妥協轉化退化殖民者!或「轉殖不退」(轉換職業就不退休)
不妥協型
常藉著公開反對矯正人員,而故意地向機構的權威挑戰,希冀提升個人威望,並強化其在監內的地位。
轉化型
不反抗,一進入監內,即徹底轉變成「順民」,以求自保。
退化型
從現實生活中退縮下來,呈現「自閉」情形,拒絕外界溝通。
殖民型
將入監服刑視為另一種「旅行」,甚至沉溺其中。若監獄的生活品質過高,則須注意可能吸引此類殖民型受刑人前來逐水草而居。
想想你在台北監獄看到什麼樣的人?
Sykes and Irwin的分類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這樣記憶:吃強生反強老同】
吃裡扒外或走狗型(Rat or Center Man)
前者即俗稱的「抓耙仔」,暗地裡與管理階層勾結,提供受刑人「情報」給管理階層以獲得利益。後者是公開地配合監獄管理,例如,配合監獄要求延長作業時間。這兩種受刑人嚴重違反「江湖規矩」,被視為「敗類」,在監獄受刑人非正式團體受輕視。
強盜流氓型(Gorillas or Hoods)
在監內常以暴力奪取弱勢受刑人的財物。例如,以暴力對新入監之性侵害犯(李宗瑞?)要求提供生活用品。不易與其他受刑人建立情誼,若有也是基於利益而結合。
生意人或小販型(Merchant or Peddler)
以巧取利益為生活重心。在我國監獄中,合作社販賣部的「販賣仔」與工場內負責登記購買生活用品的「福利員」,經常扮演這種角色。他們利用負責監獄生活用品買賣的角色,巧取豪奪,並以菸酒交易或傳遞消息獲得利益。
反叛型(Ball Baster)
具衝動性格,經常製造事端,甚至對職員動粗。任性、缺乏理智,在監內不能當領導人,因為受刑人只把他當莽夫,不把他當英雄。
強人型(Real Man)
強人型是受刑人心目中的英雄好漢,行為被其他受刑人奉為典範。他們能保持江湖上的尊嚴,對管理階層不卑不亢;也不會抱怨服刑之苦,胸有定見,經濟獨立,不拿別人的施捨。
老實型(Square John)
通常是社會上的白領階級(如醫師、老師、土地代書)。這些人犯了法,入監服刑時,仍保持傳統的社會價值,他們對黑社會的次級文化陌生。他們仍自認自己是誠實信用的,只是一時犯罪,而非罪不可赦。
同性戀者(Wolves,Punks,Fags)
受刑人在監獄內,因性需求,出現了比外界社會更高比率的同性戀,這種現象稱為「機構性同性戀」。依扮演角色的不同分為:男性角色同性戀者(Wolves);因具女性柔弱性質,入監後發展或扮演女性角色的同性戀者(Punks);及未服刑前即扮演女性角色的同性戀者(Fags)
想想你在台北監獄看到什麼樣的人?
()女性受刑人在監適應情形女性較男性有更高的「愛與被愛的需求」,而且,女受刑人不像男性受刑人在監內會加入幫派相互保護。因此女性受刑人在監時,會因家庭關係及社會關係(社交關係)中斷,而發展出「準親屬家庭關係」的互動模式,藉由相互關懷,減輕服刑的痛苦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【虛親同!虛擬親屬是同性戀!】
虛擬家庭Pseudo Family
遊戲家庭(Play Family),較需心理需求及家庭歸屬感,於監內發展「準家庭式的團體」,有的角色類似父親,有的類似母親,有的類似手足,相互依賴,求取溫暖,減輕服刑的痛苦。
親屬關係Kinship Ties
女受刑人們,在監內逐漸發展成類似「親屬關係」的小團體,這類團體,是入監服刑後,真實的親屬關係中斷,為減少行刑時之孤苦,乃發展為相互關照,相互協助的團體。這種團體,最小是以監房為單位(10人以下),再者是以工場為單位(1020)
同性戀關係Homosexual  Roles
女性同性戀比例高於男性,監內女同性戀現象又比外界社會來得高,這種現象稱為「機構性同性戀」,也就是藉由發展同性戀關係使彼此更為親密,來滿足原本所需的異性關係,減少服刑時的痛苦。最值得一提的是,女性受刑人在監獄的適應能力較男性受刑人好,而女性受刑人中,暴力犯適應最差,財竊犯(竊盜320、偽造貨幣195)適應最好。
【↑記憶:虛擬親屬是同性戀!】
()女性受刑人監內適應樣態(適應角色或角色扮演)    記:過老習 (音近:過勞死)
客型(Cool)
又稱職業犯。以犯罪為職業(如竊盜累犯),他們只求利益,在犯罪時就已經計算入監服刑的風險(理性選擇理論:主觀期望利益模式!),所以把入監當成「犯罪職業生涯」必經過程。她們在監不求反省,只求好過。(入監是犯罪成本之一,不入監則是犯罪報酬之一,犯罪者會去計算得失)
實型(Square)
又稱保守型,仍堅守社會上的傳統價值。例如,當老師要有老師的樣子;為人應誠懇有愛心等。這類受刑人不是有意犯罪,常是一時衝動的偶發犯或情境犯
慣犯(The Life)
與前述過客型都為監獄常客,不同的是,所犯為具女性特質的「無被害者犯罪」(如吸毒、266賭博、賣淫),不認同社會價值觀(反社會性),約佔女監人數50%
↑記:過老習 (音近:過勞死)
()Giallombardo——女性受刑人之角色扮演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【記:長有告老】
舌婦、麻煩製造者(Jive Bitches)
撥弄是非的受刑人,常常遊走受刑人之間挑撥離間,製造不必要的爭端,或挑弄管教人員與受刑人,造成誤會與對立。
特殊管道以取得消息或其他資源者(Connects)
例如有其他男性親友在同監服刑,就藉此打聽消息、取得利益。或由外界收買管教人員,使管教人員代其夾帶違禁品。
密者(Snitcher)
在工場、舍房中扮演觀察者的角色,向管教人員密告其他受刑人違規行為,以博取管教人員的信任與好感。
沒有犯罪傾向的實人(Square)
代夫之罪的女性受刑人,擔心丈夫因累犯加重刑期,而承擔其罪。此類受刑人在監過著修行者般的生活,潔身自愛。
【↑記:長有告老↑】
()美國犯罪學家高斯頓和懷特(Goodstein  and  Wright)研究發現,當受刑人受監禁,監禁對受刑人的認知與態度,有下列影響(反應)
受刑人對監獄環境之態度?
高斯頓和懷特(Goodstein  and  Wright)
1.初入監者,由於監獄物質滿足度極低,生活極不自由,行動極受限,對監獄環境抱持負面評價。 
2.服刑中期,受刑人對管教人員的態度將獲得改善,此與監獄化影響有關,也可能是人與人長期互動下產生的情感所致。 
3.另有學者費勒認為:監獄採戒護取向,則受刑人對監獄抱持負面態度,反之,若採矯治處遇取向,則受刑人較能抱持正面態度。
受刑人的情緒變化(情緒反應)
高斯頓和懷特(Goodstein  and  Wright)
1.初入監時,面臨陌生環境,心中充滿緊張與不確定感,故易呈現焦慮及憂鬱反應。Anxiety! 
2.服刑中期,由於對監內生活漸次適應,與其他受刑人熟識,因此情緒紓緩。  
3.釋放前,即將面臨自由社會的競爭,心中壓力及不確定感再度升起,對於無法掌握的未來,情緒上又再度呈現焦慮及不安。Anxiety!
4.另就受刑人人格而言,內向型及自我控制力較佳者,適應能力較強;外向型(外控型)及自我控制力較差者,適應環境能力超弱,因而顯露出焦慮反應。Anxiety!
受刑人的健康狀態?
高斯頓和懷特(Goodstein  and  Wright)
1.傳統看法認為監獄欠缺醫療設備、醫護人員,故受刑人健康堪慮。   
2.事實上,根據研究,受刑人的健康皆能得到監獄妥善照料,其健康狀態並不亞於未入監前。   
3.健康良好原因:(1)監內生活規律有節(2)免於酗酒、吸毒之苦(3)受刑人普遍家庭經濟較差,監內給養能提供完善醫療、衣食的照護。
受刑人的人際關係?
高斯頓和懷特(Goodstein  and  Wright)
1.入監前,受刑人本屬情緒欠穩定者,尤以暴力累犯,監內外人際關係俱差。   
2.入監後,顯較入監前佳。    
3.可能因素:(1)監內生活單純,爭執較少。(2)倘若爭執吵架,易引來管教人員注意,對個人成績考核不利。
什麼是「中間型機構」?答:
()Wheeler認為,受刑人服刑時間愈長,愈可能對職員懷抗拒心理。後來Berk認為,受刑人之態度會受機構目標(取向)之影響。
戒護取向機構
1.初期:即入監03個月,受刑人對職員態度,喜好者者約佔30%
2.中期:即入監47個月,受刑人對職員態度,趨於負面,其喜好者劇降為15%
3.後期:即入監8個月後,受刑人對職員態度,更趨負面,其喜好者,只剩10%
中間型機構
1.初期:即入監03個月,受刑人對職員態度,喜好度者約佔20%
2.中期:即入監47個月,受刑人對職員態度,趨於正面,其喜好者微升為22%
3.後期:即入監8個月後,受刑人對職員態度,更趨正面,喜好者再升為25%
處遇取向機構(先降後升)
1.初期:即入監03個月,受刑人對職員態度,喜好者者佔40%
2.中期:即入監47個月,受刑人對職員態度,趨於負面,喜好者,降為25%
3.後期:即入監8個月後,受刑人對職員態度,大幅地趨向正面,其喜好程度,升為60%
想想你在台北監獄看到什麼樣的人?
()受刑人服從管理人員規範三階段(受刑人服刑期間長短/是否服從規範的關係,或受刑人監獄化之程度高低/是否服從規範之關係):美國Wheeler認為,受刑人監獄化之程度/是否服從規範的關係,呈現三階段反應(UV字型)
服刑初期
遵守監規者約佔41%,數量頗高。其遵守監規之原因,可能新入監,為取得管教人員之好感,而服從監規;也可能初入監,各項作息不熟悉,因而服從管理人員之指示。
服刑中期
遵守監規者比例上呈現下降趨勢,約僅佔21%。可能因為受刑人逐漸熟悉,轉而支持監獄次文化;也可能受監禁壓力,自暴自棄而支持監獄次文化。
服刑晚期
遵守監規者又逐漸上升,約佔41%。可能逐漸適應監獄生活,也可能即將假釋,不敢違反監規。
評論
Wheeler認為受刑人服刑期間與是否服從的關係,呈現U字型反應。但另有學者Garabedian研究指出,受刑人服刑期間與服從規範之間關係,會因不同類型,呈現不同反應。老實型受刑人,原被認為傾向支持獄方,不加入監獄次文化,但不幸的是,老實型受刑人卻容易在服刑中期陷入低潮,轉而不支持獄方。至於惡徒型受刑人,則是在服刑晚期不服從監内規範。



(十一)我國管理策略——管教小組駐區(分區管理)
  1.緣起:「區域管理」是「美國聯邦監獄」所採行的最新管理方式,建築在「縮小管理區域,有利於對受刑人之瞭解,集合相同罪質的受刑人,亦有助於矯治處遇之實施」的基礎上。為落實「區域管理」,聯邦監獄採用嚴密的調查分類,各區受刑人人數,原則不超過100名。配置專業管教人員,包括區域主任、心理人員、教誨師及管理人員。
2.意義:起源於「美國聯邦監獄」,以「調查分類為基礎,將同監之受刑人劃分區域,分別管教,為小分類管理制度。(分監管理為大分類制度)
3. 管教小組駐區(分區管理)的制度特性:
以嚴格調查分類為基礎
依據調查分類結果,將受刑人依其刑期、罪名、罪質、惡性等分區監禁。
規模以100人為限
根據人類學家提出的150人定律,超過150人的團體在溝通訊息的過程中,錯誤傳遞的頻率將顯著提升,而使團體行動效率下降,而受刑人又較一般人難以管教,故以100人為限,確保管理品質。
專業管理人員駐區
美國制度為區域經理、心理師、教誨師、戒護科員、檔案管理員等,負責該區人員管理。
同質性處遇(分區管理、分區處遇之意)
個別化處遇原則及行政經濟原則,將同一類型受刑人聚集同處施教管理。

4.優點
互動性較好
由於職員與受刑人之間,或受刑人與受刑人之間,相互瞭解,互動良好,減少摩擦,於是管教問題也跟著減少了許多。
利於處遇
經調查分類後,同類型之犯罪者,分配在同一區域,便於矯治處遇之推行。
減少暴行
根據賓州李維芝堡監獄的經驗,區域管理對暴行的減少,大有助益。
利於暴動之控制
將大區域劃分成小區域,如發生暴動,較易控制。
刑罰經濟原則
將同類型處遇需求的受刑人集中管理,減少人力資源耗損,相對提高處遇品質。
避免惡性感染
將同類型處遇需求的受刑人集中管理,減少人力資源耗損,相對提高處遇品質。
實施專業化處遇(or個別化處遇)
將具有特殊需求的受刑人集中,解決受刑人困境,使處遇精緻化、專業化,將人力、物力的運用最有效能化。
控制職員與受刑人比例
使受刑人與職員比例,能更精密的調整。
富有彈性、機動性
得依受刑人結構變化,隨時調整,重新編組。
5.我國法令依據:監獄行刑法施行細則第21,「監獄得按設備情形,劃分區域,實施受刑人分區管教,指派教化、作業、戒護等有關人員組織管教小組駐區,執行有關管教受刑人處遇事項。」(但監獄行刑法已修法,其施行細則也即將更動)
6.我國實施型態:依細則第21條去寫,另外我國編制→「作業導師、教誨師、戒護科員各1,以及數名戒護管理員」、「每月評打受刑人各項分數,並召開分區小組會議檢討。」

日期
日期
日期
日期
日期
日期
12/21





2/2





2/14





2/28()





3/8()





5/25/0111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簡介Glasser,W.抉擇理論/現實治療(Reality Therapy)

監獄學第三份:戒護事故概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