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2018的文章

我的退休金指數化投資組合透明記錄

圖片
我打算每個月投入20000元台幣,一年也就是24萬元,持續10年,或許15年,取決於65歲退休後,我到底要活到75還是80歲而定。 我現在沒辦法決定。 我在2017/09/12以NT 400000換了USD 13311.15,匯率是1:30.04 (國泰網銀讓三分)。 我想讓每一筆外匯匯出都維持NT240000的狀況,所以,240000/400000=0.6,13311.15*0.6=7986.69,我第一筆匯出外國的金額就是USD 7987,再加上我之前在TDA推薦開戶拿到的獎勵金有USD 125,此時我的FT戶頭現金為7987+125= 8112 國泰網銀全額到匯的手續費就是600元,600/240000=0.0025,是千分之二點五的水準。 - 6/19前我有500次的免手續費交易優惠,我想在Q3、Q4之前先花掉「NT 240000+USD125」前半部的120000,也就是USD 4056。 我希望持有VT:BND=9:1的架構,照理說,我應該在6/1之前在VT投入大約USD 3650,在BND投入大約USD 406。 但臺灣時間2018/04/20當晚我做錯了!我不知道哪根筋不對,在BND的部分直接把2018年度的10%買齊了!(USD 8112的10%大約可以買到10股,我的成本是USD 791.2)。 8112-791.2=7320.8,這就是我2018剩下的日子需要投入VT的錢。 那麼接下來就是,留下3660.4 (8112-791.2=7320.8,7320.8/2=3660.4)給Q3、Q4,我需要在6/1之前盡量買進貼近USD 3660.4成本的VT。 2018/04/20我在 美東時間開盤半小時後我掛市價單 買了1股VT,成本 USD 74.51。 為了體驗、熱身一下定期定額的動作,我選在4/20~5/31共30天內,每個交易日都買進2股的VT,買到不夠買足一單位為止。當然了,第一天4/20有失誤——我只買了一股,整個毫無策略。 - 執行開始之初果然一片混亂,只能不斷修正了。

投資檢查表

1.立刻解掉外幣定存單的理由是? A:我最慢近兩個月就打算完成第一筆下單了。 2.知道要投入哪些標的了嗎? A:我決定VT+VGIT(我不想用含有公司債的BND)!不改了! 3.匯出美元的頻率? A: 4.美元到券商後未投入的停泊處? A: 5.每半年還是一年交易一次?為什麼? A:

財經趣事

圖片
新聞還沒能點開,就笑開懷了,真的真的——日本SBI證券公司分析師雨宮京子:「眉毛粗細和裙子長短的趨勢變化,和景氣循環十分相似,我們不該低估這些跡象」這位當代證券占卜師料想新聞讀眾大概都對金融史毫無概念,但是記者來了,分析師絕不可以說的幾個台詞之一是,我不知道。 和女性打扮沾上邊的技術分析,過去有迷人的裙襬指標(Hemline Indicator)(女性裙長,股市空頭;女性裙短,股市多頭),Facebook成為上市公司的6年後,我們又有了女性的眉毛粗細,分析師實在是個要求想像力的行業。 此二金融見解的「演化」將近一百年(1926~2018),Jason Zweig是這麼說的:「在華爾街,每一件事過去都曾經嘗試過、發生過;不管是什麼,幾乎可以確定這回的結果和上回不會有什麼不同。」上回的結果,裙襬指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就不怎麼管用了。 - 你逛過Fund版嗎?最近有一個成大電管所研究生的公開網路問卷長這樣: 問題可以反應設計者對於問題所屬領域的理解程度。 研究生,不知道基金業者收取手續費的做法毫無道理,不清楚台股基金的內扣費用存在1.5%~4%的可怕數字 ( 表中「管理費年費率固定為0.2%」 ),並且自自然然的把儲蓄險列入保險選項的直覺例子中。金融業者對這塊島嶼的集體催眠,在研究生身上顯然也沒有失敗。 我想起我在我的單位裡曾經遇過一位台大財金的四月軍事訓練役男,我和這位哥聊了兩句金融,那個眼神那個氣勢,還有那個眼鏡,數十秒內他就急於提到要成為未來的索羅斯——我是醬子想的,他應該聽了狙擊英鎊的故事,但不知道金融巨鱷有錢,不是因為量子基金替巨鱷和投資人賺了很多錢,是因為巨鱷向投資人收了很多錢。 但狙擊英鎊故事太好聽了,「心靈佔有率」,也大多了。 - 因為Medium這篇文章,注意到吳志峯先生。 銀行理專的收入來自銀行本身提供的薪資、自己售出商品的手續費以及其他名目的獎金,理專的職業風險來自於銀行給他們的考績漂不漂亮,所以寧可不利於客戶,也不可不利於銀行,簡直天經地義,很像千年前某人說,寧教我負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負我...老大的荷包來著。 IFA切割了一般人購買金融商品的成本和專員收入之間的不道德連結,你付完顧問費,日後購買的金融商品和IFA每個月的銀行戶頭毫無關係。 很清澈的概念。 這產業要怎

20180204天下雜誌張忠謀專訪摘要

圖片
問:但台灣很多人認為台積電對台灣太重要,甚至視為台灣國防的後盾。因此擔心你退休之後,台積電會不會愈來愈「去台灣化」? 答: 你說這些「很多人、很多人」,他們有買我們的股票嗎? 問:企管界現在有個說法,公司有大股東穩定的支持,才能夠長治久安,比較不會出現當前美國企業的通病,為了討好資本市場追求短線業績,最後失去長期競爭力。台積電的持股分散,你會擔心未來創辦人不在位之後,方向走歪嗎? 答: 其實啊,你也不用把企業當作永久都會很繁榮發達,不是這樣子的,像 RCA(美國無線電公司)老早就銷聲滅跡了。奇異現在大不如前。 當賦能者:客戶好,我們也會好 台積電有非常好的商業模式,經過幾年愈來愈覺得好。我們是一個 enabler(賦能者),我們自己專注在一個比較狹窄,比較好控制的領域,就是半導體製程科技,讓我們的客戶可以專注創新。 劉德音最近為你們(《天下雜誌》出版社)出的微軟 CEO 納德拉自傳中文版《刷新未來》寫序。他說,微軟要 enable 其他人,這個跟台積電有點相似,我也贊同。我建議他中文翻譯為「賦能予人」。微軟賦能予人,台積電至少賦能予我們的客戶。 ▲ 1 月 18 日,張忠謀最後一次主持的台積電法說會上,他以「我會想念大家」感性作結。 我們成立 30 年了,前 10 年建立美國市場;第二個 10 年,賦能予提供 PC 零組件的客戶,主要是繪圖晶片,像輝達(nVidia)。當時我們根本都料不到繪圖市場會這麼好。就是幫繪圖業者做晶圓。他好了,我們也好了。 第三個 10 年,我們賦能予行動裝置,高通、博通、蘋果。有時候出現出乎意料的收穫,一年以前,根本對比特幣沒什麼了解,可是這一年,比特幣挖礦跟我們買了很多晶圓。我們自己可以不懂終端應用(final application),讓我客戶自己去發掘,他們好,我們也好。 台積電再過 20 年我想應該沒有問題。假如過 50 年,我想台積電一定還會存在的。但不一定一直保持成長就是了。 那你剛才說什麼大股東的影響?我是絕對覺得,一個講求 meritocracy(實力主義)的企業,像 IBM、GE,現在像微軟、亞馬遜、Google 也都是 meritocracy。那種公司應變進步的速度,是超過一個有大股東支持的公司。

The shock of shopee

圖片
昨晚嘗試把自己書櫃上架網拍平台,今天就被新台幣教訓了,還是我自以為最難賣掉的,人生就是不停的被打臉不是嗎? 大盤指數11126.23買進這兩本書,如果不是為了救濟我,合理臆測,是個初萌理財興趣的新人。 大盤指數11126.23一定要買書,我選Burton Malkiel、John Bogle、William Bernstein、Charles Ellis、Howard Marks...這幾個熟悉的名子,重複買也沒關係,之後拿來送,相信是禮重情義重。 以為最難賣掉是因為,比起information,它們比較像trash,一個flash,經常足夠把妳的錢燒成ash。 我的錢發生過火災嗎?這時候問問題,就太不禮貌了。 我賣了妳兩樣沒有用的東西,妳的錢,我拿去買The Investor's Manifesto,人生有緣遇見,欠妳一個道歉,比金融業真心的那一種:)